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书 > 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时间:2025-04-15 21:15:58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合集15篇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合集15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

和很多动人的故事一样,《放牛班的春天》是朴素而真诚的。“池塘之地”是一所再教育学校,里面收纳着传统意义上的“问题学生”,里面的大部分学生已经被家长放弃了。音乐老师马修给孩子们组建一个合唱团,用音乐打开了孩子们的心灵,最终改变了孩子们和他自己的命运。我在享受美妙音乐的同时,也被故事的情节所触动,这也让我想到了自己的老师。

“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段话。与其说是马修用音乐洗涤了孩子们的心灵,还不如说他是用爱冲刷了孩子心灵上的蒙尘。对于这些被抛弃的孩子,他们敏感脆弱。但爱是非常神奇的东西,这是他们这个年纪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如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缺少了爱,那可能会是徒劳,没有爱你就改变不了他们。马修老师永爱改变了他们一个一个灵魂,他们中有的成为了伟大的指挥家,有的成为了普通人。

有人看了这部电影感慨道,“遇到马修这样的老师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是啊,默默无闻的老师到最后可能就泯没于普通人当中。我记得刘佩慈在《乡村教师》中写道:“他一生中积累的那些知识,虽不是很多但是他很看重的,像一把发光的小珠子毫无保留地落在地上,发出一阵悦耳的叮当声,娃们像见到过年的糖果一样抢那些小珠子,抢得摞成一堆……这幻想让他有种幸福的感觉。”

老师是伟大的职业,不求功名利禄,教书育人,看着这些小苗不断成长,心里肯定会有别样的感觉。幼苗们奋力发芽,终将都会张开花瓣,我在耳边好像也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

看完这部影片最大的感触是欣慰,感动,又夹杂着些许无奈。

欣慰的是影片的音乐家马修被指派到“池塘之底”当雪监教再教育学生,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问题学生,这些学生看起来捣蛋抽烟吵闹,校长对他们进行所谓的“行动—反应”教育实质是一种变态的惩罚模式,当他们做出捣蛋行为时就对他们进行殴打禁闭做长期的公共卫生服务,这样的做法并没有让着些学生得到改变,还是一如既往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反观马修,虽然不是自愿来到这所学校教书,但他既来之则安之,对于学生的捣蛋行为并没有采取惩罚的做法,反而在校长面前努力去维护他们,用心去了解这些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学生,他看到了这些学生的优点,知道他们喜爱音乐,于是组建了合唱团,在马修的指导下,学生被感化了,中间还征服了校长,学生不再像之前那样捉弄马修,而是与马修的关系更加密切了。我觉得很大的原因是马修发自内心对孩子们的真诚的爱,他没有因为这些孩子的各种问题而厌倦他们,没有放弃他们,而且没有因为在音乐上的失败来到这里把心里的惆怅转移到孩子身上,这另我感到非常的欣慰甚至是佩服。

感动的是在影片的最后,孤儿求马修带走他,马修自身也被解雇了,且知道没有权利这样做,起初是拒绝的,但当班车开走后孤儿仍留在原地观望,马修最终还是不忍心选择停下来带走孤儿,这个举动非常地打动我。还有最后马修并没有致力扬名之路,他继续选择了教书这条路,这更加让我觉得马修是个非常善良淡泊并且博爱的人,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这样的人少之又少,值得我们深思。

无奈的是,影片中的校长他的初心不是爱孩子的,是为了评优评先,指导最后也没能如意。他自身是不愿意来到这所学校管理这些所谓的问题孩子的,这让人感到惊恐。如果这些问题孩子们没有一个发自内心爱护他们的管理者来引导教育他们,他们该走向何处,他们的前途令人担忧,一个好的管理者对这些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3

司马光曾言:“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大道至简,能以精湛的专业知识传授他人并不难,而能以高尚的人格修养教育如何做人实属不易。唯美师爱,知行合一,以爱感人,以理服人,筑美天地间。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师爱是人梯,给予攀登者无穷的帮助。

十年支教路,坎坷不平;一对夫妻档,比翼双飞。李万军、刘延利,伉俪情深,对农村教育更是爱得执着,怎不令人感动?无声世界,忍着汗水打出生命的节拍;绚丽舞台,抹干汗水让每颗星星都出彩。董晶晶陪伴着聋哑孩子,默默奉献青春,怎不令人敬佩?他们一如马修老师,用爱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共同谱出最美乐章。

师爱让孩子们感受到温暖,即使是身在“池塘之底”,也能一跃而上,在阳光下自由呼吸。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师爱是绿叶,衬托桃李之花,尽情开放。

抬起眼,仰望那理想的峰巅;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人梯。张永华透支了自己,成就了学子,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在实地,怎不绽放光彩?危急关头,义无反顾;大难面前,以身挡车。女本柔弱,为师则刚,李芳尽父母之责,书师者担当,生前桃李不言,身后万古流芳,怎不熠熠生辉?正如马修老师用师爱保护着一颗颗脆弱的心灵,大爱之花处处开放。

让孩子在幽晦中看到希望之光,感受单调生命深处的热忱,即使多么叛逆的孩子,也会在师爱中慢慢改邪归正,逐渐走向成熟。

反观之,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老师如同剧中院长一样,只顾自己的前途,只为自己的利益,不惜残暴高压,最终使可爱的孩子变成了问题儿童。这样的老师没有师爱,又怎能担起为人师表的重任?

唯美师爱,知行合一。爱是教育的出发点,亦是教育的归宿点,是永远不朽的师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放牛班的春天莺啼阵阵,我们的思索柳絮纷飞。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4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这是我第三次看了,小学,初中,高中都有不同的感悟。从最初仅仅领略合唱团美妙的声音到现在对剧中每个角色都有不同的看法。影片中首先抓住我眼球的便是那个有5+3=53梗的佩皮诺,那个“塘底”中最乖巧孩子,那个每周六苦苦等待爸爸的孩子,那个全世界都告诉他现实却依旧固执,那个整部影片不哭不闹,只笑了两次的他。在马修先生给予的关爱与温暖中,发现已经离不开马修先生。终于在那个星期六,等待到了尽头。这应该是这部电影里最好的结局吧。

一直以来,我都对蒙丹的存在感到奇怪,“塘底”的孩子最后都变好了,他为什么还是充当着反面教材。让我了解到蒙丹内心的,是当他被校长送回管训中心时,回头对马修老师笑了一下,我开始思考那个笑容的意义。在最后蒙丹用一把火把辅导所烧了,但正好在马修先生领着孩子们外出的时候。其实,蒙丹想要报复校长,却不想伤害孩子和老师,所以等到那时才放火。所以即使一点点我也看到了蒙丹的良心,也许他或许被马修先生感化了些,那个笑容,也许带着祝福的意味吧……

整部影片中马修先生用自己温暖的心感动了孩子。“人之初,性本善”没有谁天生就是坏孩子, ……此处隐藏4629个字……p>这部影片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了一个老师和一群孩子之间的平凡的故事。让我再次看到了人之初,性本善的力量。让人相信了天生我材必有用。马修老师就像伯乐一样,将希望之光照相了那群在池塘之底的孩子。他们本来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在黑暗里挣扎。看到孩子们一个个被院长和其他老师体罚,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完全不给孩子们辩解的机会,从来没有想过要真正用心教育孩子,用他们的行动—反应模式来对待孩子们,看着很残忍,为孩子们感到惋惜。孩子们像囚笼里的小鸟一样在高墙之内绝望的生存着。孩子们脸上写满了憎恶,个个都是面部狰狞的表情。自从马修老师到来,他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比如让孩子们随意唱一段,分高低音来编排音乐。让孩子们获得了重生,他用音乐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给他们平静的生活激起了一朵浪花。他特别用心从孩子眼光中转变教学方法,让孩子找到心灵的自由。甚至违反教养院的规定,带孩子们去野外郊游。

用心地做老师,我们应该在孩子最困难的时候去尊重,相信理解他们,要知道孩子们都是独立的个体。马修老师虽然是一个代课老师,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业绩,但却是一名伟大的老师。至少在孩子们心中很伟大。不管什么时候马修老师都在理解,宽容,尊重这些被园长看来是劣迹斑斑的差生!我的记忆深处从此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情节:当马修神情黯然地离开学校大门时,收到了曾经是顽劣甚至邪恶的学生在卡片上写满了的思念与祝福,那一双双挥舞着的手诉说着留恋与不舍,这一刻,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脸;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看了这部影片,感动之余,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启示: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应该看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给孩子犯错的机会和解释的机会,让孩子充分的去展示自己。用心,用情,用爱对待每一个孩子。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3

最近看了一部法国电影,名叫《放牛班的春天》。

此片主要讲述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克莱芒·马修因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克莱芒·马修想用自己的方式帮助这班问题少年,他开始教学生们唱歌时,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性格的莫翰奇出来捣乱,谆谆善诱的马修老师把莫翰奇的音乐天赋发掘了出来。使他成为世界著名指挥家。

其中马修老师给我的印象最深。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用动人的音韵教会他们成长,用爱的真谛去感动他们内心的纯洁更令我震撼。

有些人每天都在抱怨,说自己不幸。我们能看见世界,我们比世界上所有的盲人幸运;我们能听得见声音,我们比世界上所有的聋人幸运;我们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我们比世界上所有的哑巴幸运;我们有一双健全的胳膊一双健全的腿,我们比世界上所有的残疾人幸运;我们每天都有足够的食物和足够的水,我们比世界上所有贫困地区的人幸运。就以上来看,我们又有什么可抱怨的,我们已经比世界上2∕3的人幸运了。为什么我们不能以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呢?

上帝问一个小孩,“你认为人生最幸福的时候是哪一时期?”小孩回答,“中年,我现在每天都有写不完的作业,妈妈每天都有时间看电视。”上帝又问一个中年人,“你认为人生最幸福的时候是哪一时期?”中年人回答说,“老年,我每天都要为了全家努力工作,老年人可以乐享天伦。”上帝又问一个老年人,“你认为人生最幸福的时候是哪一时期?”老年人说,“孩童时期,我现在腿脚不灵活了,没有活力,而孩子们能自由自在的奔跑,玩耍。”上帝叹了口气,“为什么没有人觉得现在的时刻最幸福呢?”

其实人生的每一天都是幸福的,同样也是幸运的,每一天都是人生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4

马修老师以前也当过老师,我们不得而知他是不是还有其他的优秀学生,我想一定是有的。但是他来到了这里就是一种恰好,是一种遇见,如果没有这样的一群孩子,那么电影开演五分钟就该结束了。

他对教育实际上并不是很在行,以前的碰壁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然而就是来到了这里,他遇见了他生命中的“孩子”。他是一个音乐家,也只有这样一个身份才可以改变他们,这恰恰是音乐的真谛,也是教育的真谛。音乐的真谛是什么呢,是爱、平等、自由。一个音乐家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改变了孩子们的前途,也坚定了自己对音乐的执着。

如同我们的教育,严格也罢,宽容也罢,有时并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我们熟知的西点军校以严格著称,正是因为严格才培养出了世界一流的军人。但是哈佛的环境却是非常的宽容自由,也同样培养出了世界顶尖的商界和政界奇才。

我们的教育有时候不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并不是说老师勤奋刻苦就一定会培养出顶尖的人才和大师,有时候我们更多地是培植一种土壤,在这种土壤里,优秀的种子才能生根发芽,而不是被埋没封存。教育不单单是培养出了优秀的学生,更多的时候是让我们遇见了更好的自己,遇见了成长的美丽,能够培养出让我们佩服的学生是我们最大的幸运。

马修老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在学生失败时说的那一句句鼓励的话语,在学生对前途感到迷惘的时候伸出的援助之手,还有很多很多……这是我们教育者所需要学习的,很多时候学生并不是真的需要我们,需要我们的而是当他们迷茫和无助的时候。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5

开片的第一个镜头就是世界著名的指挥家皮埃尔回法国参加他母亲的葬礼,与此同时,他收到了他的好友戴迪亚给他了一本日记本,这正是他的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的日记。这勾起了他无限的回想——

克莱门特是一个刚刚失业的音乐教师,到了一所学校,刚刚进门,就被马上要走的老师叫住了,告诉他他的遭遇后让克莱门特吓了一大跳,这个学校还有个外号叫“水池底部”,里面的学生全是那些有障碍的,不仅校长极其残暴,蛮不讲理,学生们还十分调皮,不分是非,这让克莱门特十分不知所措。更关键的问题是这个学校没有音乐可,克莱门特一直相信音乐可以改变人们的性灵,终于,在他与孩子们的努力下,终于成功地组成了一个合唱团,特别是领唱皮埃尔,就这样,他将皮埃尔这个底层学生带入了艺术的殿堂……

这个电影中有许许多多令我感动的细节,首先是克莱门特对孩子们的怜爱以及可怜,在他刚进学校的时候,虽然孩子们都一直在对他开玩笑,他却丝毫不生气,被校长发现以后,他还极力想要让孩子们免受惩罚。他一直希望用音乐来感化这些孩子们,皮埃尔是最调皮的一个,他拥有天使一般的嗓音与面孔,但却是那么地调皮,不分任何场合。在一次偶然的事情中,皮埃尔知道了母亲的用心良苦,这时老师又与皮埃尔的母亲发生了一种微妙的关系,这使皮埃尔彻底地改变了,不再是那么调皮,变得十分懂事,处处为别人找想,终于他还是成功了,成为了有名的指挥家,这与克莱门特还有他的妈妈的关系都是分不开的。

这个故事是以一个喜剧结尾的,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观众。是什么让这些在别人看来都可以说是“废物”的孩子们重新做人,成为上进的人呢?是音乐,音乐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可以润化人们的心灵,让人们感受到温暖。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是没有不可能的。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合集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