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我家》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爱我家》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爱我家》教案1
活动目标
1、让学生从爱自己的家、爱父母,体验家庭生活的欢乐开始。逐步发展对他人、对集体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2、通过活动体验到家庭的欢乐和幸福。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大的房屋图片
2、学生每人准备依仗全家福的照片,了解并记住父母的生日。
3、教师准备投影仪,磁带、彩色纸板、气球。
4、邀请即将过生日的学生家长参加活动。
活动过程:
1、出示一个大的房屋图,以我们半是一个大家庭,而每一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小家庭,引入活动。
2、介绍我的家(活动一)
(1)、让学生上台自主介绍,教师在介绍中给予肯定与指导。
(2)、由组长负责,轮流介绍自己的家人。
(3)、对于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并发给一枚小星星。
(4)、小组合作将照片贴在大房屋的小方框中。
(5)、欣赏与评价。
3、伏案休息欣赏音乐《可爱的家》。
4、我为父母过生日(活动二)
(1)、说说父母的生日。对能记住家人生日的孩子给予肯定,鼓励关心了解自己的父母,记住他们的生日。
(2)、放课件:小记者采访家长“当你的孩子过生日时你们是怎样做的?”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是无私的。
(3)、我为妈妈过生日:把家长请上台,孩子献上亲手制作的礼物,对妈妈说:“妈妈,祝你生日快乐”全班唱生日歌。家长和孩子玩踩气球的游戏。
(4)、请家长发言。
(5)、你的爸爸妈妈过生日时你打算怎么做呢?
教师给予评价
小结:课后反思:这堂研讨课总体来说比较顺利,教学设计得到了听课者的一致好评。
成功之处有:
一、人人参与,在教学中我尽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首先,我利用“全家福”照片介绍自己的家人,采取全班介绍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形式。然后大家齐动手将一个个照片贴在“小房子”里,再把“小房子”贴在黑板上的大房子里,看着自己的创作,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
二、从儿童现实生活出发,通过照片来介绍家人,亲切、直接,让学生感受家的温馨。
三、请家长参加,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课堂效果好。在我为妈妈过生日这一环节中把家长请上台,孩子献上亲手准备的礼物,全班唱起了《生日歌》时,家长激动的哭了。在这样的气氛中,孩子们亲身体验到了自己的一点孝心给父母带来了莫大的欣慰,从而在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一颗孝敬的种子;当父母生日时,我也要表表心意!
四、照顾个别,在介绍我的家时,我发现有四张是两个人的是父母离异,为了不伤害孩子的心,我特意为他们准备了几枚奖章,并表扬他们体谅父母,学习认真。
不足之处有;
一、照片贴好后,学生很兴奋,我却没有意识到应该组织大家欣赏与评价,也没有进一步进行挖掘教育,引导孩子爱父母就是爱家的表现。
二、评价语言缺乏激励性,评价语言单调、过于重复,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
三、由于教学常规好,学生守纪律,一切进行的很顺利,最后多了三分钟,提前下课了,缺乏课堂机智,如果唱首歌或游戏时间再多一些就完美了。关键在于自己要调整心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我的思考:这节课表面看来很顺利,其实设想与实际之间有较大的距离,有几处地方学生可以答的丰富多彩,实际上却很单一,寻找原因,评价语言缺乏激励性,没有很好的激发学生。再有,教研员一再告诉我们在课堂上别牵着孩子的鼻子走,可实际教学中却很难做到,总怕孩子说不到位。所以我想,一节好课,应该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游刃有余地进行,这就需要教师有更高的教学水平,灵活多变的机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反思,让自己在课改的征途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我爱我家》教案2
篇一: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轻快的'声音进行演唱、享受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
2、能在游戏中流畅地顺数和倒数、形象地感受数量递增和递减的关系。
3、体验自编歌曲、自创游戏玩法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用积木或小姨子做栏杆围一座约40CM宽、4M长的桥。
2、幼儿已学会演唱歌曲《鸭子上桥》
3、准备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指导:
1、复习歌曲。
(1)、引导幼儿用轻快的声音齐唱歌曲、表现歌曲活泼、欢快的气氛。
(2)、启发幼儿用即兴的舞蹈动作进行表演、重点启发幼儿按歌曲的节奏进行表现。
2、讲解游戏玩法、帮助幼儿理解游戏规则。
3、幼儿游戏、教师用歌声、手势、动作提示幼儿按规则游戏、注意逐步推出、让幼儿自己听音乐进行游戏。
4、幼儿熟悉玩法后、用另一个形象替代歌曲中鸭子的形象、创编歌词、并创编相应形象的动作、减少游戏。
5、为了减少幼儿等待的时间、增加练习机会、游戏时可将幼儿分成每8人一组、引导幼儿自己用积木或椅子做栏杆围一座桥进行游戏。
篇二:
活动目标:
欣赏歌曲柔和、舒缓的旋律、感受歌曲表达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喜欢用动作、语言、歌声等方式参与活动、体验家庭成员之间的美好亲情。
活动准备:
幼儿听过童话故事《刺猬妈妈和狮子爸爸》。
准备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引导幼儿回忆童话故事《刺猬妈妈和狮子爸爸》吵架的情节、体验家庭情感的反差。
欣赏歌曲第一段、引导幼儿用语言和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完整地欣赏歌曲、在柔和、舒缓的旋律中、教师用表情和动作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
自由表达和表现。
篇三:
活动目标:
感受和发现某些自然音响的特点、并与打击乐器的音色相比较。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创编马蹄声、并选择合适的乐器为歌曲伴奏。
初步养成看指挥演奏乐器的习惯、遵守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规则。
活动准备:
准备铃鼓、碰铃、木鱼、双响筒、串铃、大鼓等乐器。
准备音乐磁带、录音机指导要点:
以模拟发声引入活动。教师模拟马蹄的哒哒声、引导幼儿模仿并讨论:“你见过奔跑的马吗?它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发什么声音能催马儿跑的更快?”
幼儿欣赏音乐。
引导幼儿安静地欣赏音乐、感受马儿奔跑时活泼、欢快的情绪。
随音乐用语言和拍手配合进行表现。例如:每个乐句的前两个小节模拟马跑的“哒哒”声、后两小节拍手。
集体跟随音乐练习。
看指挥分声部练习。
乐器演奏。
尝试探索音色:教师敲击各种乐器、引导幼儿根据音色想象什么乐器象马蹄声、什么乐器象马铃声。
教师指挥、幼儿持乐器进行演奏练习。
幼儿交换却器演奏。